中国足球近些年不温不火看专家分析其中症因

      • 发布时间:2022-02-22 10:28
      • 作者:www.yfxzm.com

      世界杯有史以来,中国足球队只出线过一次,并且创造了一个可悲纪录:一场未赢,一球未进!最近,中国足球队输给了越南,于是又出现了新一轮谴责中国足球队的舆论声浪。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不能不让国人进行根本性的思考:中国足球为什么老是上不去?

      虽说国际奥委会确认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开始流行的蹴鞠,就是足球的源头;但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足球,实则起源于英国。中国从晚清时期引进足球,至今有一百多年了。中国足球选手当中,也出现过几位杰出人才,比如被誉为“亚洲球王”的李惠堂,具有百步穿杨的硬功夫,据说一次拔脚怒射居然洞穿门网。三十年代的上海流传着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可见李名气之大。但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足球至今没有取得像样的成绩,不要说走向世界,就连亚洲也没能冲出去。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的足球运动之所以能够引领亚洲,概因那个时候足球在亚洲尚未普及。及至各国人民开始玩足球以后,中国足球就不行了。尽管我们在足球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超过了其他任何项目,尽管国人对足球的重视和关注超过了其他任何项目,并强烈地指望足球为国争光,但中国足球给国人带来的更多是失败和耻辱,而几乎谈不上什么争光添彩之类。 有人说,是因为我国开展足球运动的时间不长。笔者认为此言差矣,一百多年,对于一项运动项目来说,时间绝不算短了。事实上,我国许多成绩优异的运动项目,引进时间比足球还要晚。有人说,因为足球是舶来品,中国人对这项运动缺乏深刻理解。笔者也不认同这个说法,乒乓球也是舶来品,何以中国乒乓球选手称雄天下?足球并没有那样复杂和深奥,以至于连智慧的中华民族都不能理解。有人说,是因为我们的足球运动员不努力、不争气,足球教练水平也不行。不努力、不争气的运动员固然有,但不能说连续好几代、为数众多的运动员都不努力、都不争气,实际上吃大苦、流大汗,发愤图强的球员有的是。如果说本土教练水平不高,外聘的教练怎么也不能把中国足球搞上去呢?还有人说,是因为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薄弱。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如论群众基础,体操、跳水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不及足球来得普及,何以我国体操、跳水成绩能够出类拔萃?

      那么,中国足球折腾上百年,投资不可谓不巨,用力不可谓不大,却老是上不去,原因究竟何在呢?有其果,必有其因。笔者认为,我们的足球上不去,根本原因有三:一曰身体不适合,二曰文化不适应,三曰体制不健全。

      先说身体因素。足球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需要强壮的身体素质,与西方人相比较,东方人的生理特点是弱小而不强壮,整体上显然不太适合足球运动。尽管可以勉力而为,但毕竟在身体素质上落了下风,身体对抗中占不到便宜,尤其是下半场常常体力难支,被动挨打,场面难堪。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亚洲足球水平较低,都与此有关。

      再说文化因素。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以和为贵,强调的是和谐、和气、防御,而不是对抗、竞争、进攻,由这种文化特性造就的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显然不太适应对抗性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即便是身高体壮的中国人,形体与西人不相上下,但内在的对抗性往往不及对方。我们的足球队,遇到大赛、遇到关键场次,常常心理紧张得不行,不要说超水平发挥,甚至连平常的训练水平都发挥不出来,这显然和畏惧对抗的心理有关。

      三说体制因素。既然我们在身体条件和文化心理上有欠缺,那就需要比人家更棒的体制来加以弥补,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联赛体制也乏善可陈。尽管超级、甲级的名称有了,联赛的形式和格局也有了,但这个体制的廉洁性与规范性比欧洲联赛差很多,比之日韩也有所不如,打假球、吹假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我们的足球成绩既不如欧洲、也不如日韩的又一个原因。

      不是说中国足球绝对不能取得进步,什么事情经过艰苦努力都可以有所进步,而是说,以我们的先天条件和文化背景,在足球方面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大可能取得质的飞跃,都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足球强国。这让笔者想起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九十九份汗水加一份灵感,但这一份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过去,我们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只翻了前半句,而隐去了后半句,现在看来只有完整地翻译这句话才能准确理解爱迪生的本意。这句话的前半句告诉我们,后天的努力是极其重要的,不努力不可能有所成就;而后半句又告诉我们,先天的“灵感”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天分更不行。天分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它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方向正确了,再加之后天的努力,就会事半功倍,如虎添翼;反之,方向错了,干的不是适合自己的事情,尽管后天的努力也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毕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中国搞足球,大致就是后面一种情形——并不擅长,而硬要搞,搞来搞去最终也没能搞上去。由此我们可以对中国的竞技运动布局作一点分析。撇开体制因素,单就身体条件和文化心理而言,我们中国人虽然不太适应足球,但却比较擅长另外一些适合我们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艺术体操、跳水、射击、速滑与花样滑冰等等,这些项目所要求的主要不是身体的强壮和对抗性,而是灵活性、技巧性、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些方面恰恰是中国人的长处。至于那些对抗性和技巧性兼容的项目,如篮球、排球、游泳等,中国队的水平就不太好也不很差,处于中间状态。举重是以力量为主的项目,但由于以体重区分级别,且该项目不是和对方身体接触性的直接对抗,而是自己单举,中国选手特别是中小级别选手的表现相对来说也不错,尤其是抓举,主要依靠技巧,中国选手更胜一筹。举重的规律往往是这样:主要依靠技巧的抓举我们赢五六公斤,主要依靠蛮力的挺举我们熟三四公斤,抓举、挺举合在一起,我们的总成绩冠军。再拿110米跨栏来说,中国队在百米项目根本进不了决赛的情况下,却连续涌现出李彤、陈雁飞、刘翔、史东鹏等世界级110米栏选手,其中的原因就是跨栏需要较多的协调性技巧性,只要技巧比重高,中国人就有了借以发挥的优势。当然,技巧的掌握与发挥,也需要刻苦训练,但前提是你得有这方面的天分,那些在国际体坛夺金拿银的中国运动员,正是把99%的刻苦训练与1%的天分加在了一起,才成就了一流乃至超一流的业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擅长的体育项目,是依靠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是自己和自己较劲的项目,如体操、跳水、射击、举重;是隔着网不直接对抗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是依靠柔韧性、协调性取胜的项目,如110米栏、游泳、体操、跳水。由此,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一个定律:大致来说,如果把刻苦训练作为一项常量,那么运动项目的技巧和灵活指数与中国选手的成绩成正比,而运动项目的对抗和力量指数与中国选手的成绩成反比。 如果这个定律成立的话,我们就应当据此来确定中国竞技运动项目的布局与重点,多开展那些适合中国人身心特征的运动项目,具体说就是那些主要以技巧性、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取胜的项目,采取这样的布局与重点,有利于扬长避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的意思不是取消足球项目,而是说我们在足球上花费的钱财和精力太多了,如果以同样的代价用之于其他更适合中国人的项目,必定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让中国足球队来为国争光,甚至指望中国足球队成为世界强队,实在是一种奢望,结果只能是失望,只能是绝望,只能是自卑。有了这个认知,也有助于我们增加对中国足球的理解和谅解,看球的时候也就多了一分平常心,而不必为足球的失利大惊小怪甚至恼羞成怒了。这样的话,球员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反倒容易发挥水平,多少打出点成绩来。

      有的朋友对我的分析不服气,因此对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日本人、韩国人的身体素质和我们类似,为什么日本、韩国的足球强于我们?应当说,在对抗性和心理素质方面,我们的球队非但不如欧洲、非洲球队,甚至不如日本、韩国球队――因为日本有强悍的武士道精神,韩国也有顽强的“体育精神”――这也是我们的身体条件和日韩相仿甚至有过之,而成绩却等而下之的一个原因。不过,由于身体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日韩足球也只能在现有水平徘徊,而不可能实现大的飞跃。中国足球如果能够取得进步,最高程度,只会以日韩为限,不可能再好了。

      第二个问题:中国男足不行,为什么中国女足很行?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新中国实行妇女解放,中国妇女的勇气、自信、心态很好,和老外比赛不怯场;另一个原因是女子足球在世界上不受重视,发育程度较低,以中国女足的水平,拿出去并不落后。

      说中国人不适合足球,一些同胞接受不了,认为笔者在埋汰中国人。非也!我是一个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人,面对欧美日没有丝毫的自卑心理。我之所以指出中国人不适合足球运动,完全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基础而做出的客观理性分析。我们不必把足球看得那么重,更不要把足球和民族尊严联系在一起,我们只要以平常心、娱乐心看待足球就可以了。中国体育,应当把重点放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上,而不必亦步亦趋地跟着白人走。 这就是我对于中国体育的基本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