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史探寻:秦始皇与二世皇帝胡亥 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
- 发布时间:2021-12-03 17:33
- 作者:www.yfxzm.com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王朝,十一年后病逝。其子胡亥继位,史称“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刚一年,便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两年后,秦王朝便在起义的狂飙中覆亡。赢政和胡亥,二人在同一块神州大地上,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品性和才识,不同的机遇,一个成为开国之主,一个成为亡国之君,结局截然相反。这一兴一亡,留给后代以深刻的启示。
开国之君小档案
身 份 秦朝开国皇帝
姓 名 赢政
在位时间 公元前246年~前210年(称帝12年)
特 长 魄力非凡、决策果断
嗜 好 长生不老
最大敌人 儿子胡亥
继 位 者 儿子胡亥
谥 号 始皇帝
开国因素 六国一盘散沙、秦王励精图治
用人得失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在世人眼里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暴君。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历史学家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千古一帝,因为他创造了历史上很多个“第一”。
当然他最重要的功绩是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在纷乱不一的战国,他能够统一天下,除了先王积累的实力以外,秦始皇自己重视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章炳麟对秦始皇的用人给了很高的评价,他曾经说过: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其视孝文(汉文帝),秦皇犹贤也。
君王之道,在于识人之明,知人之智,驭人之术。只有能发现良材,合理使用发挥其长,懂得控制拢络的帝王,才是圣明的帝王。始皇帝统一六国前后的用人之术,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圣明”。这从嫪毐与吕不韦的不同对待就可以看出来了,对于阴险小人嫪毐,与国无一用之材,嬴政行使王权毫不手软,除之而后快。而对于对大秦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吕不韦,秦始皇就稍显手软,这里面固有吕党势力庞大之故,也有秦始皇爱材之心。放逐洛阳,始皇帝何尝不想用之,毕竟其为相期间,对大秦国的发展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只是后来吕不韦不思悔改,也让秦始皇有了必杀之心,可最后的处置还是留了一手,那就是再次放逐蜀地而没说让其自尽。爱材之心,可见一斑。
罢免吕不韦以后,嬴政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于是下达了著名的逐客令,限所有秦国境内的客卿三日之内离开,否则严惩不贷。后来的丞相李斯也是被驱逐的客卿之一。临走的那天晚上,李斯越想越郁闷,觉得就这么离开实在不甘心,便给秦王上书要求收回逐客令。他认为,把人才推到别的国家去就是帮助别人、削弱自己的做法。信送出去之后,李斯知道秦王的厉害,又感到害怕,于是便开溜了。秦王见到上书之后,恍然大悟,痛骂自己鼠目寸光,愚不可及,赶快派人请回李斯,并四处传令,挽留各方人才,共商统一大计。到此,可以说秦国完成了灭掉六国的最后一步准备,这是完全专业化的人才策略,为秦国聚集了最好的人力资源。
嬴政高度重视人才,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能够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他都加以任用,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大梁人尉缭曾经给嬴政提了一个好的建议,让嬴政出巨资贿赂六国的大臣,从内部瓦解敌人,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费巨大,但却能够获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嬴政立即实施了这一建议,并且对尉缭礼遇有加,赏赐尉缭使用的东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样。
尉缭,魏国大梁人,名缭,后为秦国尉,故后人以尉缭称之。此人在吕不韦罢相后入秦,对兵法深有研究。秦始皇接见他后与其常谈,因为投机,所以也很尊重他。同衣同食,亲密无间,行同友人。这对于等级分明的战国时期,嬴政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难得的。何况尉缭这人还不识趣,跟友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身常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天下,天下皆为虏也。不可久与游。尉缭因此而准备逃亡,可秦王极力挽留,任他为国尉,让他掌管秦国军事,始终听从他的建议,从而作出了很多正确决策。
嬴政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对武将的重视,在他手下可谓是名将辈出,很多大将战功卓著,这与秦王能够给他们创造打胜仗的条件是分不开的。秦国对兵马控制得很严格,建立了完善的调兵制度,但大将出兵,动辄几十万,一些重大战役关系秦国存亡,而秦王对大将们似乎都很放心,没有出现过对战争指挥随便指手画脚的情况。他将20万大军交于李信,将60万大军交于王翦,将30万大军交于蒙恬,并没有设置各种限制他们权力的障碍,也不干预他们的作战过程。李信年轻气盛,率20万大军攻楚,为楚所败。但秦始皇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继续信任他,让他与王贲一起攻燕,让他有机会立下了俘虏燕王的功绩。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秦将大都能随机应变,灵活指挥,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帮助嬴政统一天下。
除了对武将重视之外,嬴政还高度重视专业化人才。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修建者李冰其实就是嬴政任命的太守。可以说没有嬴政对专业化人才的重视和对李冰的支持,都江堰是不可能建成的。我们今天看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似乎也应该记起伟大的嬴政。还有一个水利人才我们也都很熟悉,那就是郑国。郑国刚到秦国的时候,就是一个间谍,他的目的在于修建一个可以水淹秦国的工程。嬴政刚开始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后来发现郑国的真实目的之后,也没有将郑国处死,而是让他继续修建,以便利于关中农田的灌溉,发挥了郑国的专业技术,使得秦国经济实力大增,反而获益匪浅。
其实最能表现嬴政求贤若渴的还是他试图收用高渐离的故事。他不是不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知己好友,但是高渐离的音乐才华实在太让他倾倒了。对于这样的人才,无疑每个帝国都是急需的,因此,他将高渐离收容到了身边,并且一再容忍了他的刺杀,直到实在无法挽回为止。嬴政始终无法理解高渐离的执著。其实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感情,高官厚禄、恩威并重也许能够将人才留在身边,却不是根本的方法。高渐离对燕国、对荆轲怀着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无法剥夺的。今日所谓人性化管理,其实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培养感情,以情动人,其效用之大也许超乎你的想象。
正是秦始皇这种识人用人之明,使秦统一六国之战几乎是一马平川,仅用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让我们看看那些被秦始皇帝所用的人材吧。文有尉缭、李斯运筹帷幄,顿弱,姚贾善长辞令行走各国,完成远交近功的任务。武有王剪、王贲、蒙武、蒙恬、杨端和这些要么是善于用兵,要么是能征惯战,攻城拨寨之能手。正是始皇帝用他的智计拢络了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材,而且还使用恰当,所以秦才所向披靡。反观关东六国,赵有廉颇,赵牧,楚有项燕等等,然要么弃之不用,要么用之不得法,更或有之因听馋言而诛之。关东六国之君与始皇帝的雄才伟略相比,与始皇帝的用人之术相比,失败是自然的事,所以秦在始皇帝手中统一,应该说是正常的。
亡国之主小档案
身 份 秦朝末代皇帝
姓 名 胡亥
在位时间 公元前209~前207年
特 长 耍两面派获取信任
掘 墓 人 赵高
死亡地点 咸阳
谥 号 二世皇帝
亡国因素 穷奢极欲的生活
用人得失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其实也未必如此。秦始皇是很善于用人的,继承皇位的秦二世在用人方面却犯下了很大的失误,加快了秦国灭亡的步伐。秦二世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不过他一开始即位的时候还是能够听取大臣的建议的。他曾经召集大臣商议秦始皇的庙号,以后还听取了大臣李斯、冯去疾等人的一些建议,有过试图有所作为的举动。现代学者已经证明,秦二世受过比较好的法家教育,对于权力制衡是很有一套的。但后来他受了赵高的蒙骗,终于身死国灭,为后人耻笑。
纵观胡亥的一生,可以评价为四个字:糊涂、暴虐。
暴虐的制度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源自始皇,胡亥不过发扬光大而已,他的最大弱点还是糊涂。秦始皇非常精明,而且也很勤政,他每天批阅的竹简达几十公斤,所以尚能统治秦国。而胡亥太糊涂了,一个小人赵高,胡亥要杀他是很容易的事,不会比子婴困难,胡亥却对他信任有加,最终被赵高杀掉。想当初,在沙丘密谋的时候,胡亥本不想篡位称帝,是赵高硬赶他这个鸭子上架的。胡亥实在没有做皇帝的起码素质,又视杀人为儿戏,最终闹到亡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秦二世是一个暴君,但用人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同时重用赵高、李斯二人,使此二人相争,而自己处于平衡斗争的地位。这是后世帝王控制大臣时广泛使用的方法,秦二世也许具有开创之功。秦二世始终想使二人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肯轻易地打破。因此,当二人互相攻击对方谋反或者不忠的时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显然危害了赵高的利益。因此,赵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别人危害自己统治地位的心理,设计陷害李斯,将李斯投入了监狱,并严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自承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斩了李斯一门,自己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得权力集中于赵高手中。
赵高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典型小人,具有小人的所有特质,只知道害人弄权,不懂一点治理国家的道理,面对各地的农民起义更是束手无策,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比赵高更可恨的是李斯,身负秦始皇临终嘱托,竟然听信一个宦官的话,为了个人的一点私心,拿国家社稷开玩笑,最后死得比谁都惨,实在是报应。秦始皇临终前已不信任他,也是有道理的。
除掉李斯之后,赵高又陆续把秦二世身边的忠臣挨个铲除,看看条件成熟了,就想作乱,可是怕大臣不听使唤,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指鹿为马”历史闹剧。
那天他拉了一匹鹿上朝,对皇帝说,我献给您一匹马。那二世智力还是正常的,便说,丞相,这不是一头鹿吗?大臣们有的附和着说是马,有的不敢说话,还有一些有良心的大臣说,这是一头鹿。于是赵高暗中把那些说是鹿的大臣除掉了,之后不久他便发动宫变,处死了二世。
做领导的一定要注意听取下属的意见,但也不能不加鉴别地一律采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那些要蒙骗你的下属,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进行的。赵高就似乎是一心为了二世的利益,说出来的话似乎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其实稍微一想,就会发觉他的险恶用心。法家的统治理论里面讲究不要显露帝王的真实心态,以免被人利用蒙骗。秦二世虽然受过较好的法家教育,但显然还是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
贾谊在《过秦论》中曾经深刻地揭示了秦二世用人的过失。他说,秦二世继位的时候,天下苦病已久,渴望得到治理。即使二世是庸主,只要他能任用忠贤,臣主一心,励精图治,天下也可以得治。二世不行此术,还是和他父亲一样无道,结果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秦朝灭亡。这是二世的过错。
骤兴速亡的大秦王朝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务、军务及监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设县,县下又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全国由上到下均置于皇帝及其家族的严密统治之下。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兴建水利,筑灵渠,销毁兵器,又大规模迁移富民集中首都咸阳;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统一车轨和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秦实行“强本抑末”,允许土地私有及自由买卖。确立土地私有,统一户籍管理。
秦国能从西北的一个西戎诸侯,发展道扫六合,并天下,气吞山河的大帝国,从各方面来看秦始皇自有其过人之处。诚然到了六国故土,当地百姓也许不能适应具有秦国特色的律令。但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雄师,这支军队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曾经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战场上的秦军个个赤膊上阵,掖下夹俘虏,手提敌军首级(这跟秦国的军事奖励制度有关,秦军领赏以脑袋为凭,因此脑袋是最重要的),勇猛无比,正因为如此,秦国三万大军才能大败魏国十万甲兵,从而奠定秦国强国之基。而且当时秦军的军事经验是最高的。秦国兵器的制作工艺也是最好的,已经实施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程序,为此,秦国仍沿用以青铜器来制作工艺,不使用铁兵器(因为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比铁器要成熟的多,完善的多)。试想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为什么一支能横扫六国的军队却被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军给消灭了呢?为什么一支能在长平与赵国四十五万铁骑鏖战数月并全歼敌军的大军却被三万破釜沉舟的项军给全歼了呢?最后这支军队连关(涵谷关)内都守不住了,把咸阳都给丢了。试想当年苏秦掌持六国相印,率百万之师都不能攻下。而刘邦和项羽都只有几万军队就这样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送终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当人们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秦朝暴政不得人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而且汉朝的贾谊更是因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著名论断而闻名于世,这句话也从此成为众多开明君王的治国信条。历史记载似乎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是综合来说,也未必尽然。
秦始皇一生的败笔就在他没有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和用人不当,特别是信任李斯,便有了沙丘阴谋,导致后来扶苏和蒙恬将军被杀害。江山落到胡亥手上,没几年时间,太监赵高杀死胡亥,立扶苏之子子婴为帝,后子婴杀赵高。这一切的一切导致秦王朝内部的四分五裂,迅速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和军事上的优势。所以说,秦朝之所以灭亡,根源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李斯,一个是赵高。
当然,秦亡还有更深层的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军事上的原因,军事将领的才干以及士气都难以和起义军相比。最后是经济上的因素,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他手下的主要谋士尉燎曾仰天长叹:“秦国元气尽矣” !秦国连年征战,一般说来“杀敌一千,伤己八百”,国家综合实力无论从各方面都有损耗。假如统一天下之后注意修养生息,培养国家元气,秦朝不会这么快就灭亡的。这也就是贾谊的感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由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