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之宋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又有何特点?
- 发布时间:2021-12-02 15:30
- 作者:www.yfxzm.com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产物一般为粮食,但为了自给自足,同时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纺织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笔者就从纺织和粮食生产的效率提高后发展而出的纺织手工业和粮食加工业入手,叙述宋代农业手工业的概况。
在宋朝以前,较为普遍的纺织业原材料以丝和麻为主,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棉花的生产与纺织技术得到了进步,其传播范围从海南地区逐渐扩大到了两广之地,甚至有延伸到江南西路等地区的趋势。棉纺织业的进步与发展,丰富了宋代纺织手工业的内容。除了出现新的行业,在之前的基础上,麻纺织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初,麻纺织业的工艺有所发展,出现了如麻脱胶之类的新工艺,使得麻纺织的成品质量得到提升。当时地方官员也采取了一些鼓励麻纺织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提高了麻纺织品的购买价格,还鼓励民众种植原料,“劝民广殖麻苧,以钱盐折变收之”,有力地推动了麻纺织业的生产规模和交易。
不仅仅是广南西路,在四川地区的各州各路,麻纺织业同样在飞速发展,与广南西路相似,成都府曾经也有过地方官员在政策上的支持,整体上促进了宋代纺织业的发展。然而实际上,比起麻纺织业,在宋代纺织业中居重要地位的当数丝织业生产。
根据《文献通考》的记载,在宋朝时期征收赋税的布帛类之下分有十种,而其中有八成是丝织品,这足以体现丝织业在宋朝的繁荣盛况。当时丝织业发达的地区,主要有河北、成都、京东两浙和江东江西等路。这几个地区不仅丝织业商品化程度较高,产品质量上佳,产量远超其余地区,还都有着本地区特有的代表性丝织物,在全国各地极受欢迎,而这些地区丝织业方面的税收,也是全国税收的大头之一。
总的来说,宋代生产出来的丝织品数量和前朝相比,是相当可观的。以唐代的数据为例,唐朝之时调绢的收入在国家税收中居重要地位,唐玄宗时期的年入达到七百四十多万匹,这已经是最高的了。而在宋代仁宗年间,帛绢收入便已达到八百七十多万匹;到了宋哲宗初年(公元1086年左右),䌷绢收入达两千四百多万匹,是唐朝最高收入的三倍多。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宋代丝织业的发展是如何迅猛。
宋朝丝织业的发展,还体现在质量的提升上。在丝织业产量大户的地区,大都有着本地区的独有的产品。像成都府路的蜀锦,自汉朝起就是闻名天下的产品,发展到宋朝,基于大大发展的工艺技术,在品质色泽和产量方面都有所进步,即便是宋代丝织业高度发达,蜀地的丝织物在全国都是排名一流的产品。
与蜀锦并列的丝织产品,是京东路所产的“东绢”,其优良的质量品相,都是它流行于富贵官宦之家的原因。比起纺织业来说,粮食加工业或许不及纺织业那么突出,然而它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是必然的。简单来说,将无法食用的作物制作成可以食用的食品,就是粮食加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粮食加工没能形成一个手工业种类,是因为在豪门贵族的私人庄园里,都拥有加工粮食的例如磨盘一类的器具,普通人家则以人力加工自己收获的作物,满足自身所需。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多,对粮食加工的需求增大,于是粮食加工业便发展起来,至少到宋朝,粮食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传统的粮食加工器具,主要有磨、碓和碾等,它们出现的时间比粮食加工业产生的时间早了许多,但是这些物品被专门制造出来、成为手工业的一种,则是在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粮食加工业的发达。
粮食加工业的劳动者或组织被称作磨户、碓户,这些加工者分布于全国各地,城市的分布密度相对要大。洪迈的《夷坚支志》记载,一个叫许大郎的人,世代以鬻面为生计,但是只能够自给自足。到他这一代,擅长经营之道,增加了三处磨坊,买了三四十头驴,往外卖麦子。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粮食加工业是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脱胎而出的,并且在扩大生产的前提下,甚至产生了雇佣关系,毕竟三处磨坊的规模,仅凭许家是难以兼顾的。不仅在城镇,农村也存在着这种生产关系。“罄家所有,买磨、驴七八头,麦数十斛,每得面,自骑驴入城鬻之,至晚负钱归,率数日一出。”
这个材料指出,在村落不仅存在磨坊一类的粮食加工业,甚至有提及将粮食加工后运送到城市进行交易。从中可推断出,一些专门进行买卖粮食的商户,亦可能进行粮食加工,这种商业方式的存在使得粮食加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碓的使用往往是运用水力,因此碓户的分布地区主要为南方。碓户加工的粮食一般是稻子,他们从替人进行稻米加工中收取费用,经营方式与磨户大致相同,同样为粮食加工业的一个环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