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的“咸丰”时期究竟做错了哪些决定
- 发布时间:2022-01-06 14:34
- 作者:www.yfxzm.com
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就可知道,“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个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在十二位清朝皇帝中,除宣统帝溥仪因辛亥革命被迫退位外,是执政时间最短的皇帝,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他的年号虽然称之“咸丰”,意为“天下丰衣足食”,但只是个幻想。
“咸丰”面临着内忧外患,未能扭转大清的颓势,反而进一步加快了衰败的速度,可见他做皇帝显然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为什么这样说?下面让我们仔细剖析“咸丰”在做皇帝期间所呈现出的三大错误,疑问便可迎刃而解。
图1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
-
第一个错误是咸丰做错了皇位
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前三个儿子均早殇,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的第四子。1846年道光帝已经六十五岁,准备考虑立嗣问题。当时四子奕詝十六岁,六子奕訢十五岁,其余的儿子均都不超过十岁,这就意味着,有条件竞争帝位的只有奕詝和奕訢两兄弟。
奕詝十岁时,生母孝全成皇后薨毙,由奕訢生母静贵妃抚养。奕詝六岁开始读书,受教于上书房总师傅杜受田,史载:“受田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奕訢的师傅是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史书说:“与文宗(咸丰帝)同在书房,肄武事”。意为奕詝、奕訢兄弟两个同时在读书。
奕詝因幼年坠马受伤,留下残疾,行动不便,但“长且贤”,即年龄最大,而且仁孝。奕訢身体很好,天资聪颖,能文能武,还有所发明创造。这样看来应当立奕訢为太子,为什么最后奕詝成为咸丰皇帝呢?这个错不在奕詝,而在道光。选太子的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道光在立储时只重视了“德”而忽略了“才”,使奕詝错坐了皇帝宝座。
从后来看,奕詝遇大事缺乏远略、胆识,而且退缩、逃避,证明在“德”的方面也是欠缺的。奕訢论德论行,以文以武都在奕詝之上,且被排除在选嗣之外,事实证明,道光帝立奕詝为皇帝是一个极其错误决定。
图2 幼年奕訢与母亲孝静成皇后
-
咸丰帝的第二个错误
奕詝登基是为咸丰皇帝,一上台就面临着“内忧外患”。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占领南京,战火燃遍十四个省,是有清以来中原战争之最。历经十四年,虽然太平天国被平定,但清廷元气大伤,根本动摇。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及俄、美公使到达天津大沽口,以“修约”为名攻陷清军炮台,逼近天津。咸丰帝不但不组织军队抵抗,反而同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同时,沙俄也趁火打劫,使用武力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地区六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共管区”。
图3 1860年英军和法军入侵天津,进攻北京,逼签不平等条约
次年,英法又以“换约”为由,率军舰攻入大沽口,在清军的奋勇抵抗下,狼狈逃窜。咸丰帝见清军小胜,立即尽毁《天津条约》,同时在圆明园庆祝他的“三十大寿”,连演四天大戏。尔后,英法联军调兵遣将,准备对中国报复,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联军攻占八里桥后,京师危在旦夕。咸丰帝不是“天子据守国门”,而被列强吓破了胆,慌忙携带老婆、子女及王公大臣以“巡狩”为名逃往热河行宫,导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残害百姓,还把圆明园洗劫一空。
咸丰帝惧怕洋人,不敢回京,在承德寻欢作乐,并要求在京大臣向列强妥协,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致使中国割地赔款,失去了近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主权尽丧。“这是中华千古未有之苛变,民族千古未蒙之奇辱”。
在国难当头之时,咸丰帝置民族和国家利益而不顾,带头逃离京师,这是他所犯的第二大错。
图4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
咸丰帝的第三个错误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重,危在旦夕。临终前谕令皇长子载淳(咸丰帝唯一的儿子)继承“大统”;著派亲王载垣、端华、侍卫大臣景寿,大学士肃順,尚书穆荫,军机大臣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不久咸丰帝驾崩,载淳继位,年号“祺祥”,后改为“同治”。
咸丰帝死后,朝中存在三股政治势力:
第一是以载垣、肃順为代表“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朝臣势力。他们是由宗亲贵族和朝廷重臣所组成,而且全部“随扈”在热河皇帝身边,把持朝政大权,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第二股是帝胤势力。咸丰死时,他还有五个儿子健在,尤其是四子恭亲王奕訢、七子醇亲王奕譞,都年富力强。他们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和御前侍卫,但留京同列强谈判。特别是奕訢,被咸丰帝免去了重要职务,这次又被排除“顾命八大臣”之外,更是心中不平。他联合众兄弟和在京大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还有第三股帝后势力。同治帝登基时才六岁,不能亲政,颁发诏谕、批发奏折须经慈安、慈禧两太后钤“御赏”、“同道堂”(咸丰所留)两印才能生效,看起来朝政是两宫太后同八大臣共同执掌。咸丰帝这样安排的本意是,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能相互制约,避免出现一方专权的局面。而实际上,两宫太后的权力大于八大臣,为争权双方发生激烈冲突。三股势力中,显然帝胤、帝后力量占有优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八大臣。
图5 慈禧(1835年—1908年)
咸丰帝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有把朝中的三股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对慈禧、奕訢两人的政治潜能和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机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导致慈禧与奕訢勾结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摧毁八大臣集团,掌握了朝政大权,继而出现慈禧专政的局面,这就铸就了咸丰帝的第三个大错。
红苏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陆游在这首《钗头凤》中用了三个“错”字,这用在咸丰帝奕詝身上再贴切不过。
由于咸丰帝在位期间犯了这三个错误,使他被困扰一生,无一日得安宁,进而导致列强侵略,山河破碎,人民遭难,国无宁日。更严重的是让颇有心机,权欲熏心的慈禧太后统治了近半个世纪,把中国一步步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万丈深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咸丰帝奕詝做皇帝,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一个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