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皇帝宋哲宗赵煦逆挽衰颓国祚仍错失

      • 发布时间:2021-12-22 10:47
      • 作者:www.yfxzm.com

      说起宋朝,不少朋友的第一反应或许就是一声叹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氛围相对轻松、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最富庶的朝代之一,两宋承载了人们的太多遐想。然而,就是一个各方面发展技能几乎都点满了的宋朝,居然偏偏不重武备,让文官压抑武官,好端端的“大宋”硬是给糟蹋成了“大送”,每年白白送出去的银子之多,看着就让人心疼。有朋友可能也会拿数据说话:一说其实宋军硬件水平并不差,纵观两宋319年,对外战争也是胜多负少,这成绩已经算不错了。

      然而,如今宋朝留给我们更多的印象就是屡战屡败,到了甘心花钱消灾甚至“长跪不起”的地步。不过,虽然“求和”大体是宋朝外交的主流,但其历史上也有十分厉害的鹰派皇帝。咱们今天就来讲一位存在感并不是很强、在位时间很短却一度险些改写北宋国祚的皇帝,他便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

      仅从年少时的遭遇来看,赵煦就是个了不起的角色。赵煦原名赵佣,虽然贵为宋神宗赵顼第六子,但其母身为宫嫔,地位卑贱颇受歧视。然而深受母亲影响,赵煦自幼正直自强,年少老成。文献记载,宋神宗于1084年在集英殿大宴群臣,年仅8岁的赵煦举止大方得体,受到大伙儿的侧目,甚至有大臣难忍内心的激动,当场就祝贺皇上生养了个好儿子。

      1085年,神宗病情骤然加深,到了难以处理朝政的地步,为防一日无天子,权力核心的大佬们开始挑选新君。彼时的朝廷很是不消停,虽说神宗不少子嗣,但他的俩弟弟赵颢、赵頵也不是等闲之辈。此二君均已天资聪慧且乐于钻研而著称,口碑颇好,深受朝廷上下认可。不过,按照皇家传统,皇帝有儿子就必须要先考虑皇帝的儿子,当时权倾朝野的权臣蔡确不敢瞎做主,就找宰相王珪要说法。此举一是给自己留后路,万一日后除了岔子,也好及时把黑锅甩给别人;二是蔡确同王珪是官场对头,一旦后者给的答复太离谱,蔡确也可借机剪除异己。然而王珪这家伙是个老滑头,表面怂的不行内心却十分精明,也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拐弯抹角地说:“皇上不还有儿子吗?”这个回答可谓满分,蔡确也不好发作,只能“矮子里面拔高个”,挑来挑去挑了年龄说得过去,又看似比较老实好控制的赵煦。

      赵煦初登皇位时只有9岁,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这么大的小孩还在读小学,恐怕稍复杂的东西就不怎么懂,更别说身处复杂的权力核心应对一群如狼似虎的大臣了。赵煦年太小无法亲政,王朝的权柄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手里。这个高太后咱们值得专门讲一讲:她在历史上争议极大,有人把她往死里黑,诟病她贪权乱政,保守顽固;不过大体来看,高太后还是很识大体的,拿一件事儿来说:神宗的俩弟弟隔三差五就来“探望”病危的哥哥,甚至曾试图控制神宗,关键时刻,高太后一纸令下紧锁皇帝寝宫大门,这也算是为维护皇家秩序出了大力。

      即位伊始,赵煦就十分不爽:太后一面表示自己垂帘仅仅是因为新皇帝年龄太小,另一面却乐得给朝事做决断。一面是大权在握、位高言重的皇太后,一面是刚上台又没啥后台的皇帝,大臣们可不傻,该讨好谁都不用说。因此,每每上朝时,大臣都面朝太后奏事,而当时皇帝与太后的座位相对,于是在很多年的时间里,赵煦每天都要看对着大臣们的屁股看几个小时。

      另外,高太后对赵煦的管控十分严格,她想把哲宗打造成“仁宗二世”。要知道,历史上庙号能称“仁宗”的皇帝可不多,其中大多数人品没的说。宋仁宗的人品好到了啥程度?据说他驾崩时,连外邦的敌人听了都受不了,主子和大臣在朝堂上哭成一团,甚至还专门披麻戴孝。客观地讲,宋仁宗算是历史上的好皇帝,其统治被称为“盛治”,更是成了宋朝臣民心目中的大圣人。然而,仁宗之治也有其弊端,一如偏向于求稳,曾试图惩治土地兼并和“三冗”现象,仅仅是遭受保守势力反对而浅尝辄止,仁宗是个好皇帝,但远不及“宏图大略”这个标准。

      高太后管赵煦可谓是费尽心思,为防止小皇帝沉迷女色,居然找了20名老大妈给皇帝侍寝;为了让赵煦成“圣人”,她也每天安排一群老孺昼夜不停地给小皇帝上课洗脑。然而,赵煦是个小大人,他一早就把自己的父亲视为偶像,决心打造“铁血大宋”,彻底革除社会弊病,成就丰功伟绩。因此,老太后和老臣们越是以传统封建礼法管束他,他就越是生气,在亲政的年龄来到之前,他忍气吞声装聋作哑,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遭受排挤,他也不闻不问。

      其实,高太后一早就感觉到情况不妙:有一次,她让人把赵煦的一张旧桌子扔掉,谁知赵煦又找人找了回来。问之,赵煦回答:这是我爹喜爱的桌子。到了皇帝亲政的法定年龄那会儿,高太后不愿还政,还又安插了一批旧党重臣,把司马光这些旧党领袖奉为“圣人”,甚至还炮制了“车盖亭诗案”这样的文字狱,意图将新党一并剪除。然而这些措施仅仅成了垂死挣扎,1093年,高太后逝世后,哲宗当即展开了严厉的报复。

      很明显,哲宗对高太后是有恨的,这种狠可能不止源自于政治场上的针对。就拿一件事来说:神宗下葬时,哲宗生母朱氏护送神宗灵柩入永裕陵,知河南府韩绛前往接驾,对朱氏行拜迎大礼。高太后听说后居然指着朱氏大骂:你算个啥东西?韩绛是先帝的大臣,他行重礼你有啥资格接?哲宗是个孝子,这种仇可能不报?于是在夺回大权后,他立刻对太后旧党展开彻底清洗,太后为旧臣们留下的各种保命措施一概无效,该撤的撤该换的换,朝廷一夜间变了天。

      同老爹一样,初上位的哲宗也是年轻气盛。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哲宗仅9岁时,有辽国使者入朝。大臣怕辽人相貌粗陋服装怪异吓到小皇帝,于是给小皇帝打预防针。谁知哲宗很淡定地反问:“辽人是人吗?”大臣回答说是,哲宗便无所谓地说:“既然是人,那朕为啥要怕他们?”而他刚亲政后就面临一个烂摊子:原来,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旧党老臣主张“仁惠为政”,居然拱手将边关大片领土和军事重镇全部白送与外邦。要知道,神宗时期,北宋一度在对西夏战争中占据主动,司马光们的这一行为简直如同“丧权辱国”。哲宗刚上位便发起了河湟战争,一举光复青唐地区,迫使唃厮啰政权臣服;又在两年的惨烈征伐后奠定了对西夏的主动地位,同先前伟大的朝代一样,北宋也一度展现出了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的苗头。

      要知道,此时的宋哲宗赵煦不过才二十三、四岁,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煦却一命呜呼了。赵煦之死疑点很多,史书上讲得很仓促,只是“沾染伤寒”;据一些野史,赵煦乃纵欲过度。然而考虑到赵煦的性格和所作所为,其死背后恐怕大有文章:其一,哲宗掌权后重启新政,而他的措施几乎照搬神宗早期那些条令,这些政策相当激进,神宗尚能以极强的政治手腕和皇权压制保守势力与反对派,哲宗未必;况且正如咱们在之前所说,哲宗从继位开始便遭受了许多不公平对待,因此,他的新政措施中带着许多报复性的赌气行为,这也难免遭致他人不满。其二,赵煦注重武备与外伐,而他在这一方面也颇有建树。从一个现实角度考虑:将领打胜仗就有战功,有战功就要升官,那么勋贵的崛起自然会对文臣集团对权力的垄断形成挑战。总的来说,赵煦的政治手腕太过刚硬,在诸多势力间缺乏协调,或许他的死是诸多势力联合发动的绞杀,这其中恐怕还有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

      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咱们不妨设想一番:如果宋哲宗不倒在24岁这个大有可为的年龄上,而是再掌权20年,大宋很可能会一扫前朝“不重武备”的弊端。而哲宗又不是昏聩之君,或许在改革遭遇诸多挫败后,它会像神宗一样作出反应,调整其中的一些极端措施,从而有力肃杀土地兼并、“三冗”等社会弊端,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写北宋的命运。况且,哲宗早逝引发了一个更直接、更严重的连锁反应:赵煦无后,大臣们没有办法,只能拥立先帝的第十一子为新君,这便是历史上颇受诟病的宋徽宗赵佶。

      笔者觉得宋哲宗赵煦与明武宗朱厚照十分相像:二人均十分聪慧,年幼极为但一度十分不顺,在夺回权柄后大作改革,并且在对外军事和外交方面颇有建树。两人同样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死得不明不白。不同的是,赵煦一早便锋芒初露,表现得很有帝王气质;而朱厚照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痞子,甚至还自己偷偷摸摸跑到前线打仗,身为皇帝却亲自上阵杀敌,即便“荒唐”到了这种地步,他仍然未能躲过英年早逝的下场。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朝代更迭这个轮回是历史注定的,即便是皇帝,仅靠一人的力量也难以改变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