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时期的夏朝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怎么样?

      • 发布时间:2021-11-30 15:50
      • 作者:www.yfxzm.com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它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巩固和发展。由氏族制度变革为奴隶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夏王朝,在社会生活上无疑要比原始社会提高得多。这与社会生产的进步、发展是一致的。

      但是,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有关夏朝历史的记载,都是后人根据先辈们口耳相授流传下来的。从这些传说中还是能够看出夏王朝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灭亡的基本情况。但有关夏代的具体社会生活情况,就知道得太少了。所以目前知道的有关资料,只能说是这方面历史的影子。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古代文明也是从农业种植开始的。夏朝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在部落联盟时期的农业,已经不是原始的农业。在许多地区,如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流域,已出现了不少定居农耕,农业、畜牧业已成为人们衣食所依。

      因此,在洪水泛滥时期,才会出现“五谷不登”的情况。禹在平治水土过程中“尽力乎沟洫”,建立起了初期的农田排灌工程,这就更加有利于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种植。

      自禹平治水土以后,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这种认识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禹“疏川导滞”是疏通河流,排除积水,同时又是“锺水丰物”,积蓄足够的水量以供农田、放牧和人们生活使用。

      当然禹平治水土、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任务,也不是全由他一人来作,而是把种植黍、麦、稻、菽的任务交给协助他治水的农官后稷去完成。所以《诗经》中有“是生后稷”,“缵禹之绪”(《鲁颂·閟宫》)。就是说姜源生了后稷能继承(缵)禹的事业(绪)。

      农田中开沟洫以利排灌也不是自禹平治水土时才发明的。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中就发现有三条,其中一条是环绕居住区的大围沟,既是起防护作用,也是为了排水。另两条小沟是在居住区中,是起排水作用的。

      在距今大约4000年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不少的沟洫。这些沟洫形制的结构、建造的技术都比半坡遗址中的有很大发展和进步。如在河北磁县下潘汪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两条形制相同的水沟。从已发掘的48.5米来看,宽为2-3米,深为1.5-2米。沟沿很直,沟壁平整,拐弯处呈圆角方形。

      在河北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矬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沟洫。根据测定,这些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大约是3900年至4100年之间。这也相当于夏禹治水和夏王朝建立初期的历史时期。

      禹平治水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除了开沟洫排灌之外,还利用了地下水源。相传“伯益作井”(《世本·作篇》)。伯益就是益,他协助禹平治水土时是担任掌管山林鸟兽的虞官。

      这个职务与畜牧业有关系,放牧时要解决水草问题,为了寻找水源,就要开凿水井,所以说他是作井的人。 但是凿水井并不是益的发明,相传“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世本·作篇》)。 说黄帝是凿井技术的发明者。

      到尧舜时代,舜的父亲瞽叟听信他后母的挑拨,想害死他,叫他去打井,井打得很深,而且还发现了井底旁边有一个空洞,当他正在井下,瞽叟和后母所生的弟弟叫象的两人“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史记·五帝本纪》)。瞽叟和象本想倒土下去将井填实,把舜埋在井中。不想舜从井底旁边一个空洞中逃了出去。

      从这个传说中反映出两个情况,首先是开凿土井在当时中原地区比较普遍,费不了很多事情就可以办到。其次是当时的沟洫不但有明沟,而且还有暗沟。舜打的井正好和一条暗沟相通,他才能从这条暗沟中逃得性命。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原始的井是用来贮藏食物的,一般都比较浅。这在北方农村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不过在考古学上把这种贮藏东西的井叫做窖穴,废弃的叫做灰坑。

      由于在废井中发现下雨后能蓄水,从中受到启发,为了解决生活用水,才逐渐地把它挖深修建成较深的井。在湿润多雨的地区,挖井挖到一定的深度就会出水,这就为人们生活解决了重要的水源问题,作为蓄水的水井才出现。

      我国原始的水井,目前已知最早的是1974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这是口井壁为木结构的水井,是在遗址的第二文化层中发现的,距今约有5700年。其次是江苏昆山太史淀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有木井圈的水井,距今约有4000多年。

      在中原地区的水井,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在河南汤阴白营村的一个龙山文化早期村落遗址中发现的,这也是一口井壁用木棍交叉为井字形层层垒筑而成的水井。

      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和河南矬李第三期文化层(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都发现有圆形的土水井。涧沟遗址的口深约7米,口径2米,在井旁有沟渠的遗迹,在距井不远处有一座陶窖遗址,井底还发现有陶罐等残片,说明这水井不仅供饮用,还用于制陶生产。

      总之从距今4000多年到4000年的中原地区,水井不仅是供人们生活饮用,也逐渐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农用灌溉。

      禹平治水土,兴修了水利工程,开沟渠,凿水并,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所以佐禹治水的农官“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所谓“五谷”是夏商以后对五种主要的农作物——黍、稷、麻、麦、菽的称谓。

      夏代的农作物有多少种,在古书中没有记载。从考古资料来看,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经发现的农作物种类,就有黍、稷、粟、麻、稻等。

      在长江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经发现的农作物最多的是水稻,比如,在江苏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就发现了籼稻和粳稻两种水稻。浙江杭州水田畈出土了蚕豆、花生、芝麻、西瓜、甜瓜、酸枣、毛桃等蔬菜瓜豆和水果的种子。

      在钱山漾遗址中还出土了麻布残片、绢片、丝带等纺织品。麻片质料是苧麻,绢片为家蚕丝织成。说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在太湖地区一带的先人们,就会种植桑、麻,养蚕缫丝了。那么再经1000多年的发展,到了夏代,这些江南的农作物可能会有所增多。

      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在于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再是粗糙和简陋的,而且种类也较以前有所增加。从山西、河南有关夏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来看,虽然还是以木、石、骨、蚌制品为主,但是除了用作耕作的耒、耜外,还有石犁、石铲。作垦荒造田用的有锛、斧、钁、铲,作中耕用的有石锄,作收割用的有刀、镰,加工粮食用的有石磨盘、磨棒、石杵臼等。

      这许多农业生产工具,虽然都不始自夏代,但从制造技术上来看,确实比夏以前的要精良得多,如石刀刀刃的锋利,并不亚于金属刀刃。所以说夏代的农业生产是比以前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相传夏禹时,有一个叫仪狄的臣子,发明了用黍造酒的方法,制造出了香甜美酒。夏禹反对造酒,认为后世必会因饮酒而亡国,但酒的制造在夏代还是得到推广。 到了少康时期,造酒不但没有被禁住,夏王“少康作秫酒”(《初学记》卷二十六)。“秫酒”是一种用粮食造出来的酒。

      相传到夏桀的时候,因为他淫逸享乐,不祭祀祖先,用酒来灌池,所谓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韩诗外传》卷四)。这虽是夸大之词,但说明夏代生产的酒是很多的。奴隶们生产的粮食除了供给奴隶主们享用外,还要用来制造大量的酒供他们饮用取乐。夏代酒的生产多也说明农业的发达,农作物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较多的剩余,这就为社会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夏代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夏王朝和各诸侯、方国中,还设有职官专门管理。少康就曾为有仍牧正,专门管理畜牧。

      夏代的畜牧业也是很发达的。因为除了食用的肉类外,还要大量的猪、牛、羊等来做祭祀的牺牲。在夏王朝的商族和地处今山东半岛的莱夷就是以畜牧业发达而载于史册。夏泄时的商侯王亥,就是个赶着牛羊群在各方国、部落间进行贸易的商人。夏桀时商汤因邻国葛伯说祭祀没有牛羊,商汤就送给他牛羊,这都说明夏代的畜牧业发达的情况。

      手工业在夏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制作陶器就是一个较大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制作方法也比以前复杂和精良。从有关夏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出,制作陶器有模制、轮制,也有用手捏制,还有泥条盘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陶窑,不但大形制和结构比以前有所改进,而且陶器的质量也是很好的。从这个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种类共有30多种,主要的如炊器,有盆形鼎、深腹罐、圆腹罐,还有盆形甑盛食器,如三足盘、豆、深腹盆、高领罐、大口尊等。酒器有觚、爵、盉、鬶等。尤其是酒器,发现有带管状流的盉,有耳有流的鬶,这在当时是很讲究的酒器。

      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很大的陶器,如大口尊瓮、大罐等,这是在以前的陶器中少见的大容器,这些大陶器都是用作贮藏食物的。据研究,主要是用来贮存粮食,也说明夏代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种植的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有了剩余,为了贮存,才促使陶器的制作不但增加了产量,而且出现了大型的容器。

      铜器的铸造也是夏代社会生产中的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时代最晚也是自尧、舜、禹时期开始。从史籍中记载来看,“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说是在夏禹的时期就已用青铜铸造兵器。在一些方国、部落地区也能冶炼青铜,所谓“贡金九枚,铸鼎象物”,就是各地向夏禹进贡的青铜铸成九个铜鼎。

      相传夏启时“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墨子·耕柱》)。蜚廉到各地山川采集来的铜矿石,都运到昆吾去冶炼铸造。看来昆吾是一个善于制陶器和铜器的方国。

      夏代的手工业生产中还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左传·定公元年》)。春秋时的薛国先祖奚仲,相传是黄帝之后,姓任,善于制造车。他所制造的车方圆曲直皆合规矩,尺寸大小都合比例,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也很结实牢固。

      相传在夏代以前就有了车,可以用来“引重致远”,也就是做负重的运输工具。故夏王朝建立后,制造车成为专业,由王朝设官管理,其官名就叫车正。

      夏禹时奚仲为夏王朝的车正,被夏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其后人世代为夏制造车。 夏末,因桀暴虐,奚仲后代仲虺才弃夏投奔了商汤,被任命为商的左相,辅助成汤。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夏商史话》作者为孟世凯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推荐: